<big id="qcaye"></big>
  • <table id="qcaye"></table>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企商精英 > 正文

    茹嘉勵:時代浪潮下的致富“領頭雁”

    文章發布日期:2018-11-22 16:24:33     作者:辦公室
           改革開放40年,無數人的命運隨時代浪潮起伏。在翻天覆地的變革中,茹嘉勵完成了從科研小組長、農藝師、工藝廠廠長到陽東區大溝鎮新梨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轉變。他把大半輩子貢獻給家鄉,踏著改革開放的重要節點,一心一意帶領村民走致富之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場偉大變革的親歷者、參與者和受益者,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現在的我,也沒有新梨村這么大的變化!蹦赀^七旬的茹嘉勵感慨地說。


    商海揚帆始終不忘初心

        1946年,茹嘉勵出生在大溝鎮新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后回鄉擔任了生產隊的科研小組長。他結合書本知識和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把隊里的各項生產工作做得有聲有色。由于表現出色,他被陽江土產公司聘為農藝師。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茹嘉勵也產生了“闖一闖”的念頭。經過前期市場調查,他開辦了一間工藝廠,主要生產編織袋等產品。由于缺乏經驗,他沒有找到合適的商品銷售渠道,工藝廠前兩年幾乎都在虧損中度過。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工藝廠,茹嘉勵提高了每件產品的提成份額,提高工人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他到各地工藝廠考察,學習先進的技術,全面開展產品推廣,成功吸引了一批外商前來參觀并下訂單。他注重兼顧外商和工人的利益,堅持以產品質量取勝,講求信譽。在他的努力下,工廠的規模漸漸擴大,許多產品出口中東、歐洲、日本等地,年產值最高達到1000萬元。
        1995年,正是工藝廠發展日益紅火的時候,茹嘉勵卻響應大溝鎮政府號召,決定把工廠搬回老家大溝鎮。這一決定,遭到了大多數家人的反對。家人普遍認為,把工廠搬回大溝鎮,就意味著放棄眼前可以預見的商業前景。大溝鎮的市場環境變數太大,發展前景未知。茹嘉勵花費了幾天時間與家人溝通,終于說服了家人。他說:“大溝鎮是我的家鄉,回鄉辦廠也是我多年的心愿。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力,我認為很值得!惫S搬遷后,他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為當地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

    發展產業帶動村民致富


        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改革的重點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貿市場全面放開,政府開始對農業實行補貼政策。隨著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大溝鎮的農業發展也迎來了新機遇。
        茹嘉勵將工廠搬到大溝鎮后,憑借對市場敏銳的感知能力,將目光投向大片無人開發的山地。他在新梨村承包了幾十畝山地,主要種植雙肩玉荷包荔枝。他借鑒外地果農的成功經驗,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的種植技術。經過實踐,他種出來的荔枝果大質優,味道清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轉變觀念,開始種植雙肩玉荷包荔枝、優質龍眼等經濟作物。他采用“公司+農戶”的形式組建了銷售公司,幫助許多果農拓展銷路,將雙肩玉荷包荔枝銷往了北京、上海等城市,還出口加拿大、美國。
        2002年,茹嘉勵被新梨村的村民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在村里傳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對村里的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整治。他先后籌集了300萬元資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好了新梨小學、村委會辦公樓、一座大橋、兩個廣場、14公里村道和22公里長的排水渠等,解決了1000多畝農田的用水問題,使新梨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為了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茹嘉勵創辦了三寶家庭種養殖示范農場。他從全國各地引進農作物新品種,設立示范點,采取“第一年試種,第二年發展,第三年提高”的方式,把實際效益展現在村民面前,引導他們自發跟進。他還與省農科院的專家教授聯系,通過引種華南農業大學優質甜玉米農甜、華美甜168號等高效益農業項目,使村民的收益大幅提升。2017年,村民年收入由2002年的人均不足2000元增加到人均10000元,新梨村也實現了破繭成蝶的蛻變!按迕裥湃挝,才選我做村支部書記,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建設一個文明、富裕、幸福的新梨村,既是他們的期待,也是我的的責任和義務!比慵蝿钫f。
     

    全心打造“錦栗薯”品牌

        今年1月份,在珠海陽江對口扶貧展現場,出現了讓人驚訝的一幕。茹嘉勵帶了三個電飯煲,煮了150多公斤錦栗薯,提供給到館的珠海市民免費品嘗。展臺前排起長長的隊伍,錦栗薯一出鍋就被大家瓜分干凈。經過珠海新聞媒體的報道,許多市民第二天趕到現場,將剩下的2000多公斤錦栗薯搶購一空。
        提起展館現場“大出風頭”的錦栗薯,茹嘉勵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這也是他在尋找農民致富道路上的意外收獲。2006年,他到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參觀學習,發現了一種叫做薯王的番薯,肉如蛋黃,食之若栗。他將其引入新梨村種植,改名錦栗薯,有意將其打造為新梨村的特色品牌!斑@種番薯高產、優質,又經過市場驗證,銷路肯定不愁,對新梨村的村民來說,是一條新的致富路!比慵蝿畋硎。
    茹嘉勵開墾了100畝地,動員村民和他一起試種錦栗薯,由村里的合作社統一收購。錦栗薯的生長期為90多天,經過試種,畝產量最高可達1000公斤。按照市場價每公斤6至8元,種植錦栗薯所得收入遠遠超過水稻。村民見到成效,紛紛加入錦栗薯的種植隊伍,新梨村錦栗薯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茹嘉勵對錦栗薯的品種不斷進行改良,編寫了一份《陽東錦栗薯高產栽培技術》,作為指導農戶種植錦栗薯的“標準教材”,使錦栗薯種植漸漸走上了規范化發展道路。
        2014年,茹嘉勵主動讓賢,從村支部書記的位置退下來,在村里的順風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重新”上崗。他建設了錦栗薯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按照歐美等地認可的標準種植錦栗薯。經過實踐,錦栗薯品質明顯提升,平均畝產提高了100公斤左右,遠銷湛江、惠州、韶關、茂名等地。合作社還與廣東粵森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精選優質錦栗薯包裝成禮盒,配送至珠三角等地區,將錦栗薯逐步推向高端市場!板\栗薯的發展前景很好,我希望在陽江打造‘中國錦栗薯之鄉’,將“錦栗薯”特色品牌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的農民通過種植錦栗薯走上致富路!比慵蝿畋硎。

        
    人物點評

    從未忘卻對家鄉的責任

        72歲的茹嘉勵精神矍鑠,回憶起幾十年前的事情,能清楚地記得每一個細節。他的邏輯思維十分嚴密,習慣將一件事情從多角度分析,細細聽來,讓人感到別有深意。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茹嘉勵是最早一批的時代弄潮兒。從手捧“鐵飯碗”到毅然下海經商、擔任村官,他從未忘卻對家鄉的責任。這個被村民親切稱呼“勵叔”的老支書,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抓住改革開放機遇,依靠科學技術發展高收益的產業,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迎來了新梨村破繭成蝶的蛻變。
        辦公桌上那疊厚厚的手寫資料,見證了茹嘉勵豐富的人生閱歷。在他身上,有著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懷。正是無數這樣的人,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浪潮中,堅定自己前進的腳步,扎根農村貢獻青春和汗水,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才繪就了鄉村振興美麗畫卷。(來源:陽江日報)
    本文網址: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big id="qcaye"></big>
  • <table id="qcaye"></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