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qcaye"></big>
  • <table id="qcaye"></table>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資料匯編 > 正文

    陽江市商貿發展“十二五”規劃

    文章發布日期:2012-07-21 13:18:58     作者:yjsh6688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商貿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根據《陽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商貿 “十一五”時期發展情況

      (一)發展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市商貿產業堅持“商貿旺市”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外引內聯,加快各種成分和業態的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預期目標。

      1、商貿產業經濟指標實現高速增長

      1)全社會商品銷售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010全社會商品銷售總額512.1億元,比2005年增1.1,年均遞增16.2%!笆晃濉逼陂g銷售總額1923.5億元,比“十五”翻一番; 201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0.6億元,比2005年增1.3倍,年均遞增18.6%!笆晃濉逼陂g零售總額1362.2億元,比“十五”增1.3倍;2市場成交額 201076.8億元,比2005年增73.8%,年均遞增11.6%!笆晃濉逼陂g成交總額310.1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45.3%。3)商業面積:全社會主要商業面積約175萬平方米,人均商業面積0.64平方米,分別比2005年增64.3%59.1%。4商貿業增加值: 2010117.7億元,比2005年增1.3,年均遞增18.6%。商貿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17.1%,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48.1%。5)從業人員:我市流通業從業人員約15.5萬人,占全社會總就業人口的13%,占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63%,吸納就業人數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排第三位。

      2、物流業基礎設施全面發展,商業網點建設日臻完善。

      順應大市場大流通的發展形勢要求,我市不斷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目前,有國家一級碼頭陽江港口,已建成投入作為商業使用的有5個碼頭,其中萬噸級碼頭2個,2萬噸級碼頭1個,3萬噸級的1 個,3.5萬噸級的1 個,開通了駁運船到世界各地的運輸業務。與港口連接的單軌陽陽鐵路是我市重要的物流基礎設施之一,年運輸能力超過500萬噸,承擔了進出我市工業領域礦產原材料的主要運輸任務。同時,與鐵路配套的廣湛、開陽、西部沿海等高速公路和325國道、省道等相當完善的汽運網絡和海運網絡,一起發揮溝通內外、連接八方的作用。2010年,我市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40.9億噸公里,其中:公路20.4億噸公里,水運19.5億噸公里,鐵路0.98億噸公里。港口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799萬噸。

      商業方面,在交通、房地產業和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我市通過改造舊城區開發新城區,加快城市、鄉鎮商業網點的規劃、投資和建設。同時,積極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逐步完善和優化農村各類商業網點。2010年,全市商業固定資產投資6.18億元,比2005年增長78.5%,年均遞增11.2%。目前,全市共有商業網點約1.5萬個,其中商業街、連鎖超市、百貨商場、酒店、綜合和專業批發市場、集貿、農貿市場等主要商業網點420多個,總經營面積175萬平方米,2005年增長75.2%,年均遞增11.8。在主要商業網點中,各類市場162個,其中工業原材料和產品市場17個,農副產品專業市場15個,專業批發市場13個。面積10000平方米以上的批發、專業市場11家,經營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約占全市市場總面積的45%,市場成交額占43%左右!笆晃濉逼陂g,農村購物網絡也得到改善,目前已建立支農配送中心7個,農家店1000多個。家電下鄉分銷店220多個,家電以舊換新經營店170多個。商業網點己遍布全市城鄉,帶動全社會商業繁榮。

      3、現代零售業加快競爭式發展,堆頭不斷增大。

      五年來積極開展商貿招商,不斷外引內聯。2008年起,引進了新一佳進駐先后開設2家分店,2010年又引進全國銷售排名首位的大潤發強勢進駐。同時,內促本地商貿企業的發展。重點指導龍頭企業江城商業集團、建皇商場等發展,在市區、城郊和縣城共發展50多家連鎖分店,形成外來“航母”級企業規模經營與本地連鎖企業“分散、包圍”經營模式共相爭伐的發展局面。目前,以市區為中心,以縣城為次級中心,以連鎖經營、超市、倉儲式、平價商場和市場為依托,各類商業網點互相配套的流通網絡已初步建成。其中許多已成為本地的明星門店,除上述以外,國美電器、蘇寧電器、志達電器、十八子商場、廣州健民、大參林、世紀連鎖便利店等取得長足發展,經營業務擴展到家電、醫藥、食品、百貨、五金刀剪、農產特產等領域。另外,特約經營、代理專賣等現代營銷方式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現代流通的一支重要力量,一起推動我市現代流通業堆頭逐年增大。目前,全市現代流通業態主要網點100多個,總經營面積約42萬平方米,比2005年增2.5倍;年銷售總額約31.1億元,比2005年增3.5,年均遞增28.2%。在市區,各種現代流通業態零售額占社零額35.7%,2005年增加15.7個百份點,年均增3.1個百分點。

      4、餐飲、住宿和社會服務業加快發展,社區服務功能增強。

      目前,我市較大的餐飲業網點75個,經營面積達36萬平方米,其中星級酒店33家,年營業額2000萬元以上的有10多家。多年來,我市通過成功舉辦“陽江美食節”,打響了陽江飲食品牌,飲食業保持較強的發展勢頭,營業額都以20.5%左右的發展速度遞增。在市區形成了以漠江路、東風路等一些大酒店為代表的陽江特色餐飲業,同時,國內的潮州菜、客家菜、湘菜、川菜、東北菜,國外的日本料理、韓菜等30多家外地餐館分駐陽江,麥當勞、肯德基、真功夫快餐連鎖分店也落戶陽江,豐富了我市的飲食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服務業加快發展。2010年止,全市服務業和中介服務業有790多家,從業人員11800多人,營業額6.3億元,服務網點覆蓋全市。住宿、美容美發業、洗染業、維修業、信息咨詢、營銷策劃、廣告設計、財務和法律服務等蓬勃發展,我市社會服務功能體系進一步完善。社區便民商業設施配套逐漸完備,零售業和家政服務業配套加快,如市區南灣小區被評為國家級示范性商業服務小區。

      (二)存在問題

      1、物流業發展水平較低。一是缺乏配套物流設施,物流量不足。我市還未能依據港口、鐵路建成物流園和批發市場,未形成大宗商品集散地,陽陽鐵路只有單程運入工礦資源和豆柏,空車返港,成本增高。本地五金刀剪等產品集裝箱,也基本從深圳出口,港口出口集裝箱少,陽江港與陽陽鐵路運輸不足,目前海運加上鐵運約占10%,大部份靠公路網運輸。二是物流企業發展弱小。我市物流企業都是由傳統的運輸業、倉儲業甚至托運部轉變而形成。全市現有物流企業共 20多家,加上外省、市在我市設立的物流服務分支企業,總數約50多家。市內較大的物流企業有市郵政物流、樵陽物流、興達速運、風順貨運、捷幫物流等幾家,其余是散弱小的企業。這些物流企業的業務模式主要以第三方物流為主,物流市場主體發育不完全,在規模、信息和技術上發展落后。

      2、市場體系建設落后。一是市場建設規劃還不夠科學,布局欠合理,還未真正依托本地產業優勢形成幅射能力強的高中檔專業、批發市場。二是專業市場發展較慢。水產品交易市場、蔬菜批發市場、水果專業市場還沒有形成,五金建材、建筑材料、家具市場、服裝鞋帽批發市場規模小,分散。我市還未形成對本地工業帶動能力強的工業品批發市場和上規模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三是城鄉農貿、集貿市場建設比較落后,除經改造后市區幾個較大的國有市場和近幾年新建的民營市場外,其余的基本陳舊;縣區鄉鎮的農貿、集貿市場大多環境較差,露天和臨時棚建式占相當比例,“路邊攤”現象比較普遍。

      3、商業服務業發展不平衡,流通方式落后。市區商業發展較快,縣區、鄉鎮流通業發展較慢,全市相對大的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市區(包括江城),占總數57%,超過縣區的總和,城郊、鄉鎮商業網點更小、更零散,以建材、家電、雜貨店為主,農村商業發展緩慢。高檔消費品較少。流通方式上以傳統方式為主,習慣現場交易,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和營銷信息化等現代化手段還未得到推廣應用,目前市內應用電子商務的企業僅占企業總量的不足21%,生產服務業和家政服務業發展處于試點階段。廣告策劃、信息咨詢、財務服務、法律援助等服務業發展規模小。

      二、“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以滿足社會生產、人民生活需要為目的,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流通產業,提升城市商貿功能和品位,構建和諧商貿環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推動陽江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基本原則

      一是以服務工農業發展和社會生活需求為本。充分體現商貿業為生產生活服務的本質功能,始終把滿足廣大居民多元化消費需求作為工作的著眼點,積極引導和擴大消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二是堅持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的作用。將商貿發展與工農業發展結合起來,以商貿發展帶動和服務工農業發展,以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各項商貿基礎設施投入,致力于現代化市場體系建設,建設各類市場和平臺,并加強經濟協作,促進陽江產品外銷。

      三是擴大招商引資。堅持融入珠三角、銜接珠三角,繼續引進新型商業業態,吸引更多知名和跨地區商業集團落戶陽江,加快陽江商貿現代化。

      四是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好城鄉商貿發展,構建“依法、公平、誠信、和諧”商務環境,努力實現商貿流通業持續、健康、和諧發展。

      (三)發展目標

      打造連接珠三角和西南、面向全國以至世界的大市場和物流新格局;構建布局合理、現代業態的商業新框架,建設覆蓋城鄉的商業服務體系,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粵西商貿中心。至2015年,全市商品購銷總額1150億元,年均增長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0億元,年均增長16%;商貿產業增加值270億元,年均增長18.1%;全社會商業面積達238萬平方米,人均擁有商業面積0.81平方米,2010分別增長36%26.5%;為社會吸納就業人數30.3萬人,占全社會總就業人口的18%,比2010年增5個百份點。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發展現代商業服務業,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商業體系。

      1、以“三軸四角”為帶動,以“兩縱三橫”為框架,營造粵西區域性核心商圈。

      一是以新華路商業街、南恩路商業街-東風路、石灣商業街(正規劃改造為商業步行街)等街道為“三軸”,以東門商城(在建中)商業區、文化廣場商業區、雨田廣場商業區和名揚廣場商業區四大購物中心為“四角”等,將成熟商業區連成一片,興建“百利廣場”和一批專業店、專賣店、品牌店、特色店、代理店和飲食業、美容保健、文化娛樂網點,同時提升和完善商業配套設施。二是以石灣路、創業路為“兩縱”,金山大道、漠江路、東風路-南恩路為“三橫”,構建市區的商業發展框架。三是以“三軸四角”帶動“兩縱三橫”的發展,繼續引入現代業態商業進駐,重點布置在城中和城北區域,提高商脈人氣,從總體上構建布局合理、業態先進、配套完善、服務優質的現代化市區商業體系,使市區發展成為集購物、飲食、文化休閑與商務結合在一體的粵西區域性核心商業圈。

      2、結合城市“同城一體化”形勢,規劃發展城南中央商務區、城東副商貿中心和城北物流倉儲中心。

      按照發展趨勢,市區將東聯西拓南進北優。結合發展形勢,發展兩個副商貿中心和中心鎮(區)商業。一是發展城南中央商務區。未來的五年,城南新區規劃建議將加快推進,結合城市總體南進的形勢,憑借未來良好的交通、通訊,將城南片規劃并逐漸發展成為我市的中央商務區(CBD),集中金融、商貿、文化、服務以及大量的商務辦公和酒店等設施,便于現代商務活動的場所。對于城南的發展,建議分步規劃發展。以房地產和商業大項目為帶動,如以“保利”和“新都匯”帶動發展,建設房產和營建配套商業服務體系,發展城市商業統合體,使商業發展跟上并推動城建。同時,將東門南路發展成連接市區與城南的商業街,并結合“一河兩岸”的發展規劃,連結南恩商業街,加強“舊河堤批發市場”段為首的河堤路商業帶的發展,將核心商業區向南擴散和幅射。在發展中,根據住宅、人口密度、公共設施,科學規劃、布局商業網點,精心規劃商業重心區,預留大賣場和各類現代商業進駐的空間,逐漸將城南發展成為高端的中央商貿區。二是發展城東副商貿中心。目前東城區域城建比較完整,工業性人口密集,需要加強商業體系建設,逐步發展成服務工業和居民區的副商業中心。規劃大型家居專業市場和大物流中心,把東城鎮建設成為專業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強、服務功能完善的生產服務中心,并規劃1-2個大型綜合超市、1-2個大型百貨店,若干個綜合式商場和商業街。同時,結合雅韶鎮交通和農業的地利條件,考慮建設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滿足陽江市區和南片區(鎮)的需求;三是利用城北紅豐鎮交通優勢,發展物流倉儲中心或區域性的物流基地。

      3、加快發展縣城、中心鎮、旅游區、工業園商業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縣城和合山、東平、沙扒、平岡、春灣、潭水、北慣7個經濟中心鎮的商業發展。根據全市商貿發展規劃和各地情況,縣城和中心鎮也應編制相應的規劃,發展完善特色商業區;引導商貿龍頭企業在縣城和中心鎮開設連鎖分店,使商品流向縣鎮市場;鼓勵連鎖超市與當地農特產對接,通過連鎖渠道增加外銷;建設星級酒店,加強飲食、服務業發展等等,使之成為全市商業網絡骨架支撐點。二是重視旅游區商業服務體系發展。發揮旅游品牌效應,積極加快旅游區的特色商貿業發展,如發展旅游特產商業街、宋代風情文化街、陽江家歷史文化商業街、陽江風箏文化和書畫、根雕、奇石藝術街等,大膽發展各類消費型服務業種,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增加游客留居時間和消費量。三是加快工業園區的商業服務業發展。為工業園區建設配套完善的商業服務業,發展零售業、洗理業、美容保健業、修理業、金融、郵政、通訊業、餐飲、旅業等,以商業服務推動工業發展。

      4、繼續提升城市現代零售業態,大力發展農村零售業。

      一是引導大潤發、新一佳、華潤萬佳、銅鑼灣、國美、蘇寧等外來大型企業的發展。繼續大力招商,引進1015家國內外知名連鎖商業或跨國零售集團落戶陽江,在市區和陽春形成大型連鎖企業的規模經營,并形成集物流配送、飲食、休閑娛樂、交通、通訊、金融和信息等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商業發展模式,提升商貿發展層次;二是引導非優勢的本地企業錯位發展,向中心鎮、工業園和農村延伸,走“萬村千鄉”模式,開拓農村市場,服務“三農”。重點引導江城商業集團等龍頭企業轉移發展,引導供銷社、佳惠、陽春潤華等企業向農村發展,提升農村的購物環境。力爭2015年底前在全市80%以上鎮建有2-3個經營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超市商場,全部自然村要建設有連鎖農家店(包括政策扶持和未扶持的),農家店覆蓋率達100%,滿足農民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的需求,還要充分利用政策重點扶持邊遠山區、落后地區農家店的建設和優化。

      5、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業,服務生活與經濟發展。

      一是重點鼓勵發展廣告設計制作、信息咨詢服務、營銷策劃、財務法律服務、勞動技能培訓等生產性社會服務業。二是規范發展家政服務、中介服務、美容美發、休閑保健、洗滌、維修、基礎家教、網絡服務等生活性社會服務業。大力扶持發展家政服務業,引導向連鎖化、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建立健全的家政服務網絡,及時為社會提供足量的家庭勞動服務。2015年底前,在各類服務業種中培養12誠信可靠、服務優良、專業運作龍頭企業,扶持其連鎖擴展,規模經營,打造品牌發展,并爭取發展成立相關協會,協調、規范各業種的健康發展。

      (二)大力建設、升級改造各類專業批發市場和建設多類社會公共服務平臺,引導形成陽江產品和外來大宗產品集散地。

      1、規劃建設五金刀剪商貿城,配套建設“五金刀剪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全球性五金刀剪交易中心。

      五金刀剪產業是陽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陽江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共有五金刀剪生產企業1600多家,配套生產的企業達300多家,行業產值達200多億元,產量占全國的65%,出口量占全國的85%,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榮膺“中國刀剪之都”稱號。建設陽江五金刀剪商貿城,有助于在陽江形成全球性五金刀剪交易中心,從而帶動整個產業以至我市經濟的跨越性發展。以省市共建五金刀剪先進制造業基地為契機,爭取省的支持,擬在城北安排土地3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中國陽江五金刀剪商貿城”,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擬投資12億元人民幣,分2年建成。主要分6個項目進行建設:一是五金刀剪產品專業市場項目(包括品牌刀剪市場、刀剪研發中心);二是綜合批發市場(包括五金刀剪批發市場);三是現代化物流流通項目(包括商貿物流中心、商貿招商中心);四是會展博覽區項目(包括五金刀剪會展中心、五金刀剪博覽中心);五是商貿服務區項目(包括信息、金融、電信、郵政、會務、行政管理與服務等);六是生活服務區項目(包括住宿、餐飲、娛樂、休閑、保健、運動等)。另外,配套搭建 “五金刀剪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主要包括陽江五金刀剪全國營銷網絡、陽江五金刀剪產品交易網、五金刀剪公共關鍵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新材料研發應用中心、節能技術和設備推廣中心等等。平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組織社會各界力量,整合現有資源,解決五金刀剪企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積極推動集群內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不斷增強集群內特色產業的競爭優勢。

      2、規劃建設陽江汽車城和大型建材綜合批發市場,打造粵西汽車、建材銷售平臺,滿足我市工業、建筑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一是建設“陽江汽車城”。在城北規1100畝建設“陽江汽車城”,擬由香港福東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10億人民幣建設,該汽車城定位為粵西地區集國內外品牌轎車、貨車、專用車、工程機械整車交易、配件供、物流配送、維修保養、裝飾美容、汽車會展等一體的汽車貿易及服務中心,是粵西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模式最新的多功能國際化現代汽車城。汽車城建設主要包括品牌專賣區、銷售交易區、修理備用區、管理服務區和后勤配套區五大部分。

      二是建設全市大型建材綜合批發市場。為改變目前我市建材市場經營散亂的狀況,推動我市水泥、不銹鋼、鎳鋼等產品銷售,擬在城北、城東(東城鎮)建設全市大型家居建材綜合批發市場,建設集銷售、倉儲、配送等為一體的粵西區域性大型家居建材市場。

      3、升級改造水產品交易中心和碼頭交易市場,扶持漁業龍頭企業打造漁產銷售出口平臺。

      大力招商引資,逐年升級改造市區水產品交易市場和各漁港區碼頭市場。建議將閘坡水產品交易市場升級改造成“粵西水產品交易中心”,配套建設水產品交易大廳、洽談室、冷凍倉儲等基礎設施和完善市場公共信息服務系統、收購及配送服務系統、金融服務系統等功能,打造現代化粵西區域性海洋水產品流通中心;升級改造市區、東平、沙扒、溪頭等漁港區碼頭交易市場,重點建設完善收購、運輸系統,用降低稅率和提高收購價等辦法引導水產品集中流向本市交易中心,分銷全國。以誼林海達速凍水產公司、廣東順欣漁業有限公司、陽江萬事達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陽西業輝水產品有限公司等水產企業為龍頭企業,打造我市對蝦、海膽、羅非魚、牡蠣、貝類等海產品規模養殖、深加工、外貿出口的社會公共服務平臺,與水產品市場配套發揮作用,帶動我市海洋漁業的發展。

      4、建設和升級改造幾大農林產品批發市場,培育現代化的區域性農特產集散地。

      ——培育現代化的蔬菜集散地。一是重點改造陽春春灣、陽西蒲牌北運菜等上規模的蔬菜批發市場,加強交易場地設施改造和信息化的應用,增建冷庫,打造造幅射能力強、幅射范圍廣、現代化蔬菜流通平臺,以產地市場的優勢吸引全國采購商,帶動生產基地的發展和農戶的致富。二是在潭水鎮113省道旁尋址規劃建設蔬菜批發市場,發揮同性質作用。三是在雅韶鎮(將改成街道辦)新建一個現代化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頭五年重點培養蔬菜集散功能(引導城南市場逐步減弱至取消蔬菜批發功能),并由龍頭農業企業帶動,配套建設“陽江市無公害優質果蔬配送中心”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蔬菜綠色通道的建設,滿足向南發展的市區、高新區、港口區、海陵區等城南片和城東的消費,突出解決幾大工業園區、旅游區和漁港船舶的需求,帶動農業示范基地的培養。

      ——加強本地水果的產地交易市場功能。結合水果產業化要求,盤活金郊綜合批發市場,將其綜合批發業務轉移到鐵路物流園內批發市場和附近的“粵西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將金郊批發市場逐步全部擴大和強化為現代化水果專業批發市場,提升和優化水果交易功能,將水果銷地市場作用擴大為雙向銷售的水果專業交易市場,建設收購和配送系統,打造本、外地水果的流通平臺,加速本地規模生產的荔枝、龍眼、馬水桔等季節性強、保鮮難度大的水果的向外流通,提高果農的經濟效益。

      ——培育現代化的農林產品綜合交易市場。一是升級改造陽春河西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規劃建設合水、潭水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加強優化或建設市場各類功能區的布局和信息化應用,打造現代化農副產品交易平臺,促進春灣大米、疏果、三鳥、生豬及豬苗、腐竹、南藥、花卉、茶葉、蠶繭、木材等本地農特產的流通,拉動“一鎮一品”特色農業的發展。二是擬引進港資在陽西高速路出口規劃600畝土地建設一個大型農產品物流市場。三是將閑置的粵西水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為“粵西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依托鐵路,承接東北玉米、飼料等大宗農產品,形成區域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三)大力發展與我市工農業產業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體系。

      1、加快陽江港開發建設和陽陽鐵路改造,打造滿足我市工業產業的大物流通道。

      “十二五”期間,為滿足高新、銀嶺、臨港等3個工業園發展所需的大量物資進出口我市的需要,加快建設和完善陽江港和陽陽鐵路功能。一是完善電煤、石油及天燃氣等碼頭,加快建設115-10萬噸未建碼頭的建設和10萬噸航道的疏浚,加快基礎能源的流動,為工業提供充足的能源。二是引導規劃建設好社會公共碼頭,承接我市企業的五金刀剪、食品、南藥、機電、小家電、木材家具等傳統特色產業和化工產品等雙轉移類產品的集裝箱出口業務。三是加快陽陽鐵路改造,重點建設陽陽鐵路復線和鐵路物流信息技術平臺,更大程度發揮鐵運服務功能,引導西南大宗農副產品,如廣西的糧食、云桂的玉米經陽陽鐵路從陽江港出口,使我市成為服務珠三角,連接國內腹地、通往海外的經濟走廓。四是積極引導港口與鐵路的通力協作,在業務、技術、信息、經營策略等多方面合作,使港口吞吐與鐵運無縫接軌,物流更加順暢,共同打造大物流通道。

      2、加快重點物流中心(園)的建設,打造現代物流大平臺。

      一是建設港區保稅物流中心。在陽江高新區港口片區內,與碼頭作業區緊密相連,引進外資10億元,規劃1000畝土地分三年建設粵西第一個B型保稅物流園,涵蓋保稅倉儲、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口岸和出口退稅、物流信息等全方位的保稅物流功能,服務我市五金產品、金屬材料、化工原料、紡織原料、木材紙張、農副產品、電子器件、糧食油料等主要物流貨種。

      二是規劃建設陽江鐵路商貿物流中心。在陽江火車站、漠江西路、站港公路交匯處,規劃面積200萬平方米,其中火車站規劃面積90萬平方米,在火車站貨場西側新增用地30萬平方米,在漠江西路新增用地80萬平方米,建設陽江鐵路商貿物流中心。主要是擴建現有貨場,分區配套建設倉儲物流設施和專業物流市場。專業市場主要包括金屬材料專業市場、建筑材料專業市場(粵西建筑材料物流中心)、木材專業市場、生產資料專業市場、家居用品直銷中心、工業品批發市場、會展中心等,為我市五金刀剪等原材料、“春潭”、“三馬”、“海螺”水泥等建材產品、鎳鋼、等各類等鋼板、建材產品、五金刀剪、家具、木材、化工產品提供采購和外銷的服務平臺,形成依托港口與鐵路線,連接全國的區域性商品集散地。

      三是建設五金刀剪物流城。在廣湛公路陽東段,比鄰高速路東城出入口,規劃建設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五金刀剪物流城,設施包括大型五金批發市場、展覽館、及配套五星級酒店、商場等,形成五金刀剪產業物流中心,使五金刀剪產業走向世界提供平臺。

      3、加強對物流企業發展的引導和培育,建設現代化的物流市場主體。

      針對我市物流市場主體發育基本不完全,企業在規模、信息、技術和服務質量上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的情況,采取積極措施扶持本地物流企業發展壯大,引導企業基礎硬件和信息技術改造,利用國家、省專項扶持政策,建設“第三方物流信息技術系統”的社會公共物流平臺。 2015年底前,扶持23家企業打造品牌,以超前的物流服務理念和先進適用的管理模式,運用現代物流技術、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建立專業化、規范化、規;奈锪骷瘓F,充分發揮優勢,憑借“陽江制造”的各類產業優勢打造現代“陽江物流”,建立適應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服務系統,開展全方位、一站式的物流服務,實現年配送額1億元以上,帶動整個物流市場的發展,使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場份額30%以上,努力促進陽江經濟建設。

      4、穩步推進全市成品油銷售網絡建設,為物流體系提供能源保障。

      按照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合理優化布局、逐步整合、改造提高,與國道、省道、縣鄉道、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服務區相銜接,規劃與管理相結合,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相結合等原則,結合我市經濟發展實情,科學編制成品油(加油站)“十二五”發展規劃,從重點為工業和物流網絡提供能源,照顧工業園區和旅游區角度出發,逐年穩步規劃建設成品油站加油。2015年底前,完成增建105座加油站的任務,其中城區40座、國道邊4座、省道14座、縣鄉道28座、水上19座,使全市加油站總數達311座,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供應網絡,進一步完善成品油銷售體系。

      (四)積極引導提升餐飲業的發展,拉動消費型經濟。

      一是力爭引進23家外資性的大型國際連鎖五星級酒店進駐市區和海陵島,提高餐飲檔次,重點服務商業核心區和旅游中心區。二是繼續發展我市多層次的餐飲業,引導餐飲企業集聚經營,發揮規模經營效應,完善東風路、漠江路美食街功能;注重融進市外、省外、國外菜式,引進國內八大知名菜系和日韓等國外菜種的飲食主體落戶經營,建設一批名菜店(館),同時積極發展休閑類飲食,豐富本地飲食文化,滿足來自各地的投資者、客商和務工者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利用美食節契機,引導行業協會牽頭組織餐飲業的多主題的烹飪師賽事,并通過國家、省相關協會認定和推廣“陽江制造”的名品牌菜式,務求陽江餐飲業內涵的提升和外延的發展,擴大陽江餐飲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四是改造提升大眾化餐飲。突出抓好“放心早餐”和“放心快餐”工程,并將此列為政府關注民生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引導餐飲龍頭企業規模、規范、誠信經營,建立“放心早(快)餐連鎖店”,兼配送經營,提供放心衛生、實惠營養、方便快捷的早(快)餐。2015年底前,市級引導2家以上重點飲食企業經營“放心早(快)餐連鎖店”,發展16家以上標準化分店,縣區各引導1家以上,發展6家以上標準化分店,為全市“放心早餐”和“放心快餐”工程作出示范。

      (五)逐步建設和改造農村和城鎮的農貿、集貿市場,滿足城鄉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要求。

      一是縣(市、區)政府要多方籌集資金,分年分批建設農村農貿市場,滿足群眾日常肉菜需求。對于貧困落后的農村,可通過扶貧專項政策或“雙百工程”扶持逐步建設。力爭2015年底前在全市范圍內,戶數500戶(或2000人口)以上的村委會全部完成建設農貿市場,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村委會留守人口折合100戶(或500人口)以上者,均扶持建設一個簡易農貿市場。二是對于鎮級的農貿、集貿市場,縣、鎮兩級政府應加以重視,認真規劃、改造、建設,對市場的建設和改造從各個方面給予扶持、優惠,保證市場的建設或改造順利進行。逐年建成新的市場,消滅露天集貿市場。對年久失修的危舊市場,特別要優先考慮籌資修繕。減少棚建和危舊部分,減少滴水外市場空間,力求滴水外經營面積不超過總經營面積5%,真正做到為農村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提供安全、便利的交易場所。三是市、縣級城市農貿市場要結合城市化進程要求,重點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舒適環保的要求規劃建設或改造,做到每開發一個面積2平方公里以上的住宅小區,配套建設一個相匹的農貿市場(幅射半徑800-1000,并引導有條件的建設室內農貿超市。

      (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促進我市商業的發展和轉型。

      一是積極引導商貿企業及時發展電子商務業態,鼓勵大潤發、新一佳、江城商業集團和將來進入陽江的大型連鎖企業率先發展,建設“網上商城”等電子商務銷售平臺并發展相應的快速物流配送,促進商業發展和業態的轉型。二是建議政府與阿里巴巴等網絡營運商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通過政策扶持,鼓勵全社會各類企業和個人創業者應用電子商務,以最新形式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涵接生產與銷售,改變傳統商業模式,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增加自由就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創造新的商業價值。構建“陽江特色產業品牌電子商務平臺”,共同扶持1000家本地內貿企業通過使用阿里巴巴“誠信通”服務加入內貿平臺,開拓內銷渠道;扶持150家本地外貿企業通過使用“中國供應商出口通”服務加入外貿平臺,進行出口貿易,加快轉變我市外經貿發展方式,力爭2015年底前,在市區、縣鎮和農村通過電子商務營銷方式實現的零售額分別占總體的25%、10%3%以上,不同程度應用電子商務的企業占總數的80%以上。

      (七)積極加強經濟協作,大力促進陽江產品外銷。

      一是結合我市五金刀剪產業優勢,按照國際“專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堅持辦好每年一屆的中國(陽江)五金刀剪博覽會,加大對刀博會的投入,積極推動辦展組織機構、辦展人才、辦展場地、招商招展、展場布置、展場管理各項事務的專業化,并按國際慣例,走專業化和國際化發展道路。抓緊五金刀剪商貿城建設。通過五年努力,初步實現辦展的市場化運作,真正將刀博會辦成區域性的國際五金刀剪產品采購平臺,推動陽江五金刀剪走向全世界。

      二是積極組織參與省內外各項經濟協作活動,促進陽江產品外銷。政府財政每年安排商務活動專項資金,于組織本地企業參與各類經濟協作活動和政府在各地組織的推介會,推介陽江投資環境、陽江企業和陽江產品,提高陽江的知名度。

      三是利用在全國各地建立的“廣東商貿城”,促進陽江產品北上西進,走遍全國。在外地建設建立“陽江產品直銷中心”,為我市產品開拓內銷市場搭建平臺。

      四、保障措施

      1、統一思想,加強扶持。各級政府和部門要統一思想,進一步認識到商貿產業的地位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樹立商貿是先導,大流通決定大生產的觀念。對商貿業加強政策扶持、服務、指導和鼓勵發展,促進商貿業加快發展。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協調,履行職能,落實責任,為加快商貿發展創造良好政務環境。

      2、招商引資,提升發展。營造優質商務環境和投資環境,多方招商引資,發揮市場機制,引導各類的資本流向我市,借用外來資本和經驗發展我市商貿產業。要重點引進國內外大型連鎖商業、酒店業、物流業、服務業等進駐發展,引進外資和先進管理、經營模式進入發展我市商貿領域,加快提升我市商貿業的發展水平。

      3、儲備土地,合理使用。根據經驗,政府要為商貿業發展儲備和預留足夠的土地,才能做到科學、合理規劃各類商業網點。目前我市最重要的是加快商貿業基礎設施特別是各類市場建設,這些建設項目都離不開土地,因此更需要加強對土地的儲備、管理和使用,當前結合“同城一體化”的要求,對三鎮土地的規劃使用必須嚴格論證,科學安排。

      4、科學規劃,有序發展。規劃是的城市商業的靈魂,商貿產業的現代化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要以“營建大市場、大物流新格局,構建現代業態的商業新框架,打造城鄉一體化的粵西區域性現代化商貿中心”為總目標,發揮后發優勢,結合全市各地不同的產業優勢,總體規劃,有序推進,發展相應的商貿產業,使商貿業與工農業發展相協調。

      5、加強指導,規范管理。對商貿各領域行業要加強協調、指導,對新興的行業如電子商務等要加強和監管;落實各項法律法規,加強對市場經濟秩序監管和行業自律,積極構建和諧的商業環境和誠信體系,平衡、維護各類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相關文章:
    相關附件:
    本文網址: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big id="qcaye"></big>
  • <table id="qcaye"></table>